当前位置: 首页 > CAS号数据库 > 79622-59-6 > 79622-59-6/氟啶胺使用说明书

手机扫码访问本站

微信咨询

79622-59-6/氟啶胺使用说明书

背景及概述[1][2]

氟啶胺是一种杂环类杀菌剂。原药为黄色结晶,熔点115~117℃。保护性杀菌剂,对交链孢霉、葡萄孢霉(特别是已对苯并咪唑,二羧酰亚胺类产生抗性的)、疫霉菌、单轴霉菌、核盘菌、黑星菌有效。不内吸,不具治疗作用,但极耐雨水冲刷、残效长,是一种很好的叶面喷洒剂,并能兼治叶螨。土壤处理还能有效的防治十字花科根肿病及由黑根霉引起的水稻猝倒病,在果树、蔬菜上使用时植物安全,但温室黄瓜慎用。对大鼠急性口服毒性LD50>5 000 mg/kg,致突变试验,重组缺陷性测定,Aines试验呈阴性反应,鱼毒性鲤鱼TLM(48 h)0.13 mg/kg。氟啶胺是由日本石原株式会社开发的2,6-二硝基苯胺类低毒杀菌剂,对交链孢属、葡萄孢属、食植性螨类和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等均有良好预防效果,常用于防治辣椒疫病、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研究表明,接触环境残留的氟啶胺可引发哮喘病和皮炎等破坏人类免疫系统的疾病。目前有关氟啶胺的环境行为的研究较少。

氟啶胺使用说明书

使用方法[4]

推荐用于预防处理,用量0.41/ha,间隔7-10天。在替换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菌剂前,最多连续使用3次。每个生长季节可使用10次。

应用[3]

近几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氟啶胺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一方面对多种病菌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常用于防治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和马铃薯疫病等。氟啶胺有两种不同的剂型分别为悬浮剂(SC)(50%W/W)及可湿性粉剂(Wp)(0.5%w/w)。

日本对氟啶胺悬浮剂的生产和使用方面进行了较深的研究,通过一定的发展主要将氟啶胺悬浮剂用于病害和蜡虫的控制。一定浓度的氟啶胺在一定条件下能较好的抑制辣椒疫霉菌生长;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不同比例浓度的氟啶胺具有不同的效果,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浓度的氟啶胺能对马铃薯的出苗率、生产产量、防治病害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积极效果。例如300 倍液的氟啶胺浓度可显著提高块茎处的维生素C含量。1000倍液的防病效果最佳。100 mL 的 50%氟啶胺悬浮剂能对马铃薯晚疫病 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氟啶胺在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对其多重抗药性菌株的菌丝生长作用较强。氟啶胺以及啶酰菌胺在一定条件下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控制效果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但两种物质的复配比例不当则会对该病菌的控制效果有所降低。

有研究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受氟啶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氟啶胺在不同浓度下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进行实验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验以及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氟啶胺对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的抑制作用随氟啶胺浓度的增大而显著。低剂量的氟啶胺在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上的表现是随时间变化的。并且呈抑制−激活趋势,过高剂量和过低剂量都表现抑制作用。氟啶胺加入土壤后,使土的呼吸活性产生波动。研究表明不同的土壤对氟啶胺有不同的吸附作用和淋溶性,均为发生在土壤表面的物理吸附,并且受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高质量浓度氟啶胺能较好的抑制桃褐腐病。

药理作用 [3-4]

氟啶胺通过抑制孢子萌发、菌丝突破、生长和孢子形成而抑制所有阶段的感染过程。氟啶胺(SHIRLAN,IKF-1216)最早是由日本的石原株式会进行研制开发的,并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特性分析其属于 2,6-二硝基苯胺类的一种低毒杀菌剂,同时其也具有很好的保护性能。并且氟啶胺还具有较广谱的抑菌活性,对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灰葡萄孢属(Botrytis)、疫霉属(Phytophthora)、单轴霉属和核盘霉菌等病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灰霉病的防治上应用较广泛。氟啶胺具有很多方面的优点,尤其是在耐雨水性方面较为突出,且其耐水作用的保护周期较长,并有较好的控制植食性螨类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其还有一定的防治花科植物根肿病的效果,氟啶胺的杀菌作用研究起始于 1982 年,有实验研究表明氟啶胺防治果树、小麦、蔬菜、大豆、马铃薯和茶的多种病害田间效果较好。

毒性[4]

氟啶胺对哺乳动物和大多数的陆地生物如鸟类、蜜蜂、蚯蚓低毒,但对鱼类高毒。氟啶胺对皮肤和眼睛有中度的刺激性,与皮肤接触后可能导致敏感加强。

淋溶特性[2]

淋溶作用是指农药随渗透水在土壤中垂直向下的过程,是农药与水-土壤颗粒之间吸附-解吸和分配的一种综合行为,农药的移动性强弱是评价农药对地下水安全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实验室常采用土柱淋溶法模拟自然界土壤中农药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氟啶胺在南京黄棕壤中移动性略强于东北黑土和江西红壤。在0~10cm 土柱段氟啶胺含量东北黑土中为88.68%,江西红壤中为80.76%,南京黄棕壤中为0;10~20cm 土柱段氟啶胺含量东北黑土中为11.32%,江西红壤中为19.24%,南京黄棕壤中为76.05%;20~30cm 土柱段氟啶胺含量东北黑土和江西红壤中为0,南京黄棕壤中为23.95%。根据各段土柱中农药的百分含量可将农药的移动性能进行等级划分,东北黑土和江西红壤属难淋溶等级,南京黄棕壤属较难淋溶等级。

主要参考资料

[1] 农业大词典

[2] 许秀莹, 宋稳成, 王鸣华. 氟啶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与淋溶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4): 669-673.

[3] 贾小晴. 植物源性食品中氟啶胺检测方法的研究[D]. 吉林大学, 2017.

[4]胡军. 防治白紫根霉病杀菌剂氟啶胺及其新施用方法[J]. 世界农药, 2003, 25(2): 47-48.